今年年初在海口召开的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以《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为题,做工作报告。这则报告的正式出台指出了“十三五”旅游发展的方向,拉开了我国旅游行业进入全域旅游的新时代的序幕,。一时之间,旅游行业内外人士纷纷发表看法和文章,高度评价全域旅游对我国旅游行业改革带来的促进作用。
在这种形势下,也不乏有识之士提出了理性的质疑,担心全域旅游会不会是新品装旧酒,也逐一剖析全域旅游在执行上容易走入的误区。如何合理听取这些理性的声音,规避全域旅游在落地和建设过程中大大小小的误区就变得至关重要。
深圳鼎游认为,全域旅游的建设需要做好以下4点:
1、做好全域旅游,必须牢牢把握好“提升用户体验”这根不变的主线。从以往的数字旅游到智慧旅游,再到今天的全域旅游,旅游发展理念上一次次地取得了突破和变化升级,其内涵和外延也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和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提升用户体验这一条始终是根本,是目的。“用户体验”本身也有着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往的“满意”到了今天则不一定还是“满意”。因此,如何为游客提供更碎片化、更个性化的,非标准化的目的地信息与服务,满足游客的全域深度旅游需求就是重中之重。
从最初的电子客票,电子导览,到如今的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这里面的核心还是用户体验,也是检验全域旅游是否健康发展的一把尺子。只要不能与时俱进满足用户体验需求的提升,甚至损害了用户体验,不论其他方面做出再怎么绚丽夺目的成绩,从长远来看,都会是失败的,不可持续发展的。
2、全域旅游是相关旅游资源的有机组合,绝非简单生硬的行政区域打包。全域旅游很重要的一环是需要整合和充分利用旅游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这些旅游资源之间,如景点和景点间,景点和住宿、娱乐晚会之间应该有着内在的互补关系,配套关系甚至关联关系。全域旅游的打造只能是顺势而为,加以引导和补充,不能简单地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来生硬地打包,而必须分析各地不同旅游资源间的内在潜在关系,找出互补和点、线、面串起的纽带,让这种有机组合产生1+1>2 的增值效应,即提升用户的旅游体验,又做大了区域整体旅游行业的蛋糕,实现多赢。
比如深圳鼎游在通过分析和调研之后发现江西婺源、三清山、景德镇古窑三地的景区潜在客户群从组成来源到兴趣点上有很大的重合度,而三个景区又分别代表着乡村旅游休闲文化,山岳道教文化,瓷器文化,各有特色又互补,因此帮助构建以三大景区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区域走廊,同时带动三地周边大小景点,餐饮、娱乐晚会等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深圳鼎游则从技术层面帮助实现区域内多景点联票结算,营销数据的同步与分析等。
同样,由深圳鼎游提供技术支持的阿坝旅游网(前九网www.abatour.com)早在2002年就开始了全域旅游的实践与探索,率先提出了“全域、全时、多元”的发展目标,以藏羌风景文化为纽带,从最初的只为九寨沟单一景区服务到辐射周边的大九寨多景区,再到涵盖全阿坝州及其川内周边37家景区,合作酒店360家;合作娱乐晚会60余家;提供主题线路产品200余条。13年来,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累计网上交易金额78亿元,网上交易订单220万笔,服务106个国家和地区的3900万名游客。既让游客享受到了丰富多层次便捷的旅游服务,又将整个阿坝州旅游作为一个整体升级,带动了整个全州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也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由深圳鼎游倾力打造的湖北聚游网、黑龙江北国游也在作同样的全域旅游+互联网的实践!
3、全域旅游的建设离不开配套IT系统的支撑,而云化服务平台的搭建是关键。全域旅游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涉及到系统会非常多,需要打破原有众多的数据孤岛和应用孤岛,实现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畅通。因此云化的服务平台非常重要,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公共云平台,才能够接入和支撑区域内众多的旅游资源,实现各旅游资源的弹性配给和灵活组合与扩充,没有开放的平台,旅游目的地资源的整合就会是缘木求鱼。
“相约中国最美黄金旅游走廊”是由九寨沟管理局、青都管理局、黄龙管理局、阿坝文旅联合主办中国精品景区(营销)联盟2016系列宣传营销活动,以“九寨沟第十一届国际冰瀑旅游节、青城山都江堰温泉旅游节”为主体,串联成都万达城、熊猫谷、青城山、都江堰、黄龙(牟尼沟)等旅游目的地,于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开展“相约中国最美黄金旅游走廊”的联合营销宣传实施系列O2O线上线下、境内外旅游互动推广活动的有益尝试。这种大型联合营销的背后是深圳鼎游开发的云化服务平台在默默支持,开发的云服务平台为后台数据的共享,交易数据的同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全域旅游的打造要重视非物质文化,做好游后的服务和影响力。游后如何做好对游客的服务,进而影响到游客,以往一致是个难题,同时,目的地的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上、文物上等有形的文化上,也体现在当地居民的交流语言,生活态度,行为方式、文化取向上等非物质文化上。居民对所居城市的记忆和体验是游客感受目的地的重要媒介和信息来源。
非物质文化保护、呈现与宣传需要更多地利用现代科技的手段,直观地展现,加深游客的印象,拉近游客的距离,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智能硬件等新技术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比如一位喜欢三国文化的游客在游览了武侯祠后,对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感概万分,他可以直接扫《出师表》旁的二维码,进入《出师表》的留言空间,在这里也许可以看到10分钟前另一位三国迷的留言与感触,他也可以写下自己的观点。通过“三国情怀”这根无形的绳子,也许这个游客不会一年来10次成都,来10次武侯祠,但他可能会几十次地查看留言空间,与其他三国迷们网上互动,探讨,并分享到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这种宣传可能会带动身边的10多位朋友了解和到成都到武侯祠旅游。重视好了非物质文化,打好“情怀”这张牌,对全域旅游的全程旅游(特别是在游后这个以往的薄弱环节上)将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跳出旅游抓旅游,使旅游工作从局部工作变为全局工作,变成重点发展战略,从旅游部门抓旅游变成举当地之合力抓旅游,这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是适应和引领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旅游发展新阶段扬弃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主动选择,是更好、更主动、更全面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新机遇。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其实景区的功能不但没有削弱,而且要做好从点、线到面的结合与发展,景区的核心作用反而愈发明显,打破景区有形围栏后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有机配合,相辅相成,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多样化的旅游服务,旅游行业的发展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
作者:深圳鼎游华西总裁郑李辉